-
质量提升活动总结大会在珠海市隆重举行
2021年11月5日,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质量提升季活动总结大会,在珠海市金湾区金山林酒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质量是亚太公司取胜的法宝,是亚太创新发展的生命线,历年来企业坚持以“市场为中心”,确保质量、交期、服务、成本“四项原则”,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在总结大会上,董事长强调:一要牢记管好质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摆正质量与进度、质量与效益、质量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把质量工作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不造不良品”、“不收不合格品”、“不发不合格品”;二要加强质量工作作风建设,要狠抓严管、共管,严格实施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坚持部门一把手亲力亲为,对首检、巡检、抽检记录不全,无法追踪到源头的,品技科要负全责。对谁制造的不良品谁负责返工、改制,造成的成本浪费由该员工赔偿,从而有效预防、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三要从源头上抓好质量工作,强化过程管理、追求卓越,一丝不苟抓好质量工作,特别是每天制程中的首检、巡检、入库检验,发货抽检层层控制质量关;四要各部门、各车间加强设备爱护和保养的管理工作。
2021年度质量提升季技能大赛圆满收官,各参赛选手充分发挥所掌握的技能,积极勇跃参加比赛,涌现一批能工巧匠、技艺精湛的选手、技能综合能手和优秀参赛团队。本次比赛公平公证,选手比赛全程录像,集体民主评分,评出了质量提升季技能大赛单项技能一等奖6项,综合个人技能奖一、二、三名,优秀论文发表贡献奖1名,优秀组织参赛团队奖1项。
董事长最后表示:2021年度的质量提升季活动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质量管理工作任重道远,质量活动小组仍要努力督促和监督各车间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永远在路上。
会后,举行盛大的晚宴,全体职工欢聚一堂,共同祝福亚太明天会更好。
+详细阅读+发布日期:2021/11/08 -
疑心聚力 携手共进 亚太辉煌
图:“三地”公司职工游海洋王国前合影
为了促进公司职工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增进同事之间的情谊,营造团结、激情、责任、快乐的工作氛围,2021年11月5-6日,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所属的上海坤刚复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上海坤刚复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的全体职工集聚在珠海市,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特别安排了“疑心聚力 携手共进 亚太辉煌”的团建联谊活动,先后参观了圆明新圆、情侣路、港珠澳大桥、海洋王国等景点。让“三地”公司同事有机会相聚一起,彼此多一些交流和沟通。通过活动宣导和正确引领,对公司发展前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未来公司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为实现亚太五年规划美好蓝图和亚太利益共同体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图:团队观港澳珠大桥合影亚太是一家创新发展充满活力的企业,近两年来随着公司跨领域、跨行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先后成了3家子公司,专业为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结构设计、强度分析和测试提供技术服务,先后为航空领域、船舶工程、特殊装备、轻量化汽车零部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公司组建了“三心两站一分部”一流的研发平台,先后开发了一系列复合材料的核心专利技术,授权36项自主的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10项)和6项工艺、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著作权,正在布局(申请)发明专利32项,进入实审的20项。制定了一流的标准,主导制定《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覆盖部件通用技术要求》GB/T39491-2020国家标准,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应用范围广阔、市场前景无限,是国际国内必争的朝阳产业。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以及近年的市场开拓,已抢占行业发展的先机。未来5年内,公司将投资5亿元人民币,购置土100亩,引入智能化生产线5条,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综合楼,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型智能制造企业。
图:四会市公司职工游园明新园前合影图:精彩合影
+详细阅读+发布日期:2021/11/08 -
[转发]让新能源汽车“轻”装上路! 亚太新材料扎根肇庆18年, 以创新为发展开路
文/西江日报记者 谢江涛
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公司”)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与振奋中。由该公司主导制定的汽车行业碳纤维复合材料首个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并于国庆当天正式实施。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没有标准就没有话语权,也不会有应用市场。”亚太公司董事长朱增余表示,该标准有效填补了我国汽车轻量化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覆盖部件标准的空白,为我国汽车工业轻量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标准支撑。
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早已烙印在亚太公司的发展轨迹上。作为一家扎根肇庆发展18年的制造业企业,亚太公司始终保持“创业者”姿态,从传统金属精加工起家,到转型跨入汽车零部件行业,再到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跨界发展,以实干笃定前行,用创新为发展开路,一步一脚印,不断为“肇庆制造”崛起贡献企业力量与担当。
“两次创业”蹚出发展新路
2003年,主营传统不锈钢线材的精加工的亚太公司正式落户四会。公司创办伊始,就定下了“创新引领发展”的经营战略,之后几年间,亚太公司不断做精做强以环保型不锈钢光亮线为主导的产品,并成功制定了广东省地方标准。
亚太公司生产车间。 亚太公司供图
2006年,亚太公司迎来了第一次转型契机。
“当时我们了解到国内雨刮器用的中高端不锈钢支条制造技术处于空白,基本依靠进口,所以公司做出了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决定。”朱增余回忆说,突围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为此他们马上与广东工业大学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瞄准精密塑性加工高端异型线开发,并研制雨刮专用设备,推动“研发、专利、标准”三驾马车同步迈进。
历时2年半的时间,亚太公司成功开发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雨刮器不锈钢支条”,获得世界500强德国“博世”集团中国公司的认可,成为“博世”雨刮器体系重要供应商。“凭借这项自主创新产品,我们不仅在2008年完成了逆势发展,还在2009年实现了产值翻番。”朱增余说。
2015年,在了解到汽车轻量化已成为国家汽车战略方向之一,复合材料的轻量化和可设计性是其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后,亚太公司果断作出“二次创业”的决定,开启了研发以碳纤维为重点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的转型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经过不懈努力,短短几年间,亚太公司聚集了一大批行业优秀人才,现有研发人员60多人,占公司总人数一半以上,先后组建了省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流研发平台,并研发了一系列复合材料的核心专利技术,主导制定汽车行业碳纤维复合材料首个国家标准。
中航通飞华南公司授予亚太公司刻有“助力鲲龙 为国铸器”牌匾。亚太公司供图
去年,面对疫情不利影响,亚太公司派出55名仿真设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到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进行服务,全面完成了国之重器“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的设计任务,得到中航通飞华南公司的高度认可,并被授予牌匾表达感谢。
看着牌匾上镌刻的“助力鲲龙 为国铸器”八个醒目大字,朱增余和亚太公司上下都感到特别自豪。“转型打磨了我们的技术和人才,让我们翻开了发展新篇章,更让我们收获了成色更足、分量更重的成就感。”朱增余说。
自主+联合,走好企业创新路
在转型的路上,科技创新成了亚太公司最称心的攻关利器。
从2015年开始,亚太公司一直致力于以碳纤维为重点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现已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1亿元。朱增余坦言,这笔数额不少的研发资金是公司运营多年积累下来的,但他还是顶着不可预知的压力,毅然将这笔资金投入到“二次创业”中去。他说,创新不一定成功,但只有持续创新,企业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才能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资金投入,人才、技术和设备也是支撑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为节省创新综合成本,亚太公司决定走自主创新与联合创新相结合的创新之路:没有人才和设备,就牵手“大院+大所+大企+高校”组建“产学研”合作团队,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共同研发适用性更强的智能制造设备;没有技术,亚太公司就组建“三心两站一分部”研发平台,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两类别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省院士工作站、省博士工作站,以及高性能碳纤维制造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应用研究分部,让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亚太公司研发的复合材料汽车底护板。亚太公司供图
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钻研,为亚太公司高性能复合材料轻量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排名前列、华南地区实力最强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企业之一,在行业内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其科研能力得到中航通飞华南工业有限公司以及东风猛士、北汽、广汽、长安新能源等汽车行业巨头的充分认可。
浩荡的创新之路也非一帆风顺。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订单不断增加,企业生产能力匹配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虽然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主机厂对供应商配套能力要求非常高,在依靠企业独立资本支撑下,难以满足投产达标要求。”朱增余表示,希望政府对本土企业成果转化、增资扩产、高端人才引入等方面给予更有吸引力的支持,帮助企业聚集人才,加速成果转化,走好走稳创新发展“最后一里路”。
做企业要“嘴上吃着、手上拿着,还要眼睛盯着”
当前,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成为我市“4+4”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除了引进链主企业壮大产业发展,加快本土企业成长、提高“地配率”也十分关键。
这几年来,亚太公司针对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产品攻坚方向,自主研发出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系列高性能复合材料产品,包括特种车上车体、前机盖、翼子板、顶盖横梁、保险杠等,为新能源汽车提高电池续航性能、实现轻量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朱增余表示,未来5年,亚太公司计划投入10亿元,建设一个以高性能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高科技专业园区,引入多台套国内外领先的智能化成型设备,实现年配套100万件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轻量化发展进程。
当然,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真正做大做强不仅是一两家企业的事。
“做企业就要‘嘴上吃着、手上拿着,还要眼睛盯着’。”朱增余表示,要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就必须团结更多本土企业,常怀“家园意识”“工匠精神”,进一步打开视野、敢于冒险,加速壮大发展步伐,争取进入小鹏汽车、宁德时代等链主企业的供应商体系,为“肇庆制造”崛起贡献更多企业力量。
▲编辑:孙林颖
▲二审:伍欣琦
▲三审:李纯
【本文转自 西江日报】
+详细阅读+发布日期:2021/11/08